文/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刘弋文;图/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胡港涛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牛蛙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业关注的热点,养殖片区遍布近20个省份,神州大地留下了无数养蛙人的足迹和汗水。然而,如此火热发展的牛蛙养殖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养殖尾水污染和食品安全两大问题成为久久悬挂在蛙业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解决牛蛙的污染问题和推广绿色养殖模式势在必行!
在无数牛蛙从业者的期盼下,6月29日,由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的“2023牛蛙养殖标准研讨会暨牛蛙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顺利召开,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刘胜敏致辞,牛蛙专家,饲料、动保、养殖、餐饮等全产业链上的企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这是一场牛蛙业界的群星会,一众牛蛙主流企业的“掌舵人”们也亲自到场参加讨论。众人汇聚一堂,共商如何执行好首个牛蛙国家行业标准,提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最终目的就是推动牛蛙实现合法化养殖,让牛蛙从阴影奔向阳光,由小众走向主流,力争将牛蛙打造成广东的小龙虾。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刘胜敏主持本次会议。
01
牛蛙养殖有规可依
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2022年,全国牛蛙养殖年产量已达70万吨,比2021年增长了10%左右;2023年,牛蛙投苗超2500亿尾,比2022年增加1000多亿尾,预计今年牛蛙产量将达到100万吨,成为发展最快的水产养殖品种。
鉴于牛蛙在消费及餐饮市场的惊人火爆度,称其为“网红品种”可谓名副其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牛蛙餐饮店超过5万家,牛蛙在餐饮的文创和营销是消费端的一大亮点,极大带动了牛蛙产业的发展,解决上下游产业链上百万人就业问题,形成一个超800亿元的朝阳行业产业。
发展过程中牛蛙产量、产区面积、品牌餐厅数的增长扩大令人惊喜,而政府拆禁、环境污染的尴尬境地却令人迷茫,牛蛙过快的发展暴露出了种种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养殖环节,多地牛蛙养殖场屡遭到清拆。根本原因,是牛蛙行业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从而衍生生产不规范、环境污染、药物残留残一系列恶果,最终依旧将由蛙业人自食。
而即将在8月1日实施的《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成为首个专门为牛蛙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至此,牛蛙行业有了具体的技术指标,它可以通过指导养殖户生产保障牛蛙产业高质量发展,兼顾生产效益、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
“对牛蛙生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规范政府对牛蛙产业的监管。”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认为,规范标准中的细节问题只能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修正。牛蛙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大方向,牛蛙业内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做配合。同时,大力发挥牛蛙产业联盟的作用,发挥引导、规范、培训产业人员的教育作用,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把当前分散的牛蛙产区再整合、再集中,为牛蛙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广东省星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锐则给出了自己对规范的解析,一纸文件的核心思想为:在全程质量可控,保障供应的同时,确保好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并解决环保问题。标准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只有追求卓越、注重品质、尊重规则的价值观念,才能够真正将标准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通过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执行,最终让标准源于生产,用于生产,发挥标准的真正作用,这样才能为牛蛙产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广东省星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锐
“只有先在绿色养殖模式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下功夫,才能更快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认为,如果能在养殖端用技术先解决环保问题,各级政府就会减少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顾虑,真正愿意推动牛蛙的合规化养殖,相关规定也会出台。在这样的理念下,海之味集团从2014年就开始探索牛蛙养殖新模式,经过多年技术攻克,成功开创了国内首个牛蛙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高效、节水、节地、排放可控等优点。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牛蛙亩产可达3万-6万斤,真正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提升两不误。“当务之急是需要定出牛蛙企业尾水排放的标准。”陈泽雄表示,牛蛙生产有规可依,实现了用地合法化、排污合法化,就能激发出民营企业经济更大的活力。未来还可以在工业化养殖道路上尝试突破算法难题,持续研发精准投喂的养殖模式。
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
合理的规范越早落地,小规模养殖的蛙农日子就更有盼头。广东科绿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岳分享了自己在清远调研时看到的一个案例:有位养户在承包了两亩地养蛙后,亩产可达四万斤,完全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致富。新规的执行能净化行业环境,为他带来更多实在的好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有规可依的牛蛙养殖将让农民的生活真正“牛”起来。
广东科绿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岳
02
牵头组建养殖聚集区
打造尾水处理“新板斧”
养蛙先养水,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牛蛙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部分个体养殖户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违禁药物认识不够。平日用水先从河里抽,最后又直接将废水排放到河里,含有饲料残渣和抗生素药物残留的尾水就成为了政府深恶痛绝的“心腹大患”。
而如果先对养殖户进行集中性的药物科普教育,通过案例分享绿色养殖模式,阐述养殖尾水治理和循环利用的好处在哪,牛蛙养殖场遭遇关停、拆除的尴尬局面就能迎来“破局”新点。
蛙来哒战略物资部总监牛文博认为,如何让制定的规范在养殖户端落地是当前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只有真正认可绿色环保理念,一线的养殖环境才可能发生“质变”。她建议,要对养殖户做好科普教育,扭转其对安全性的认知,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养殖尾水对环境和品种带来的巨大危害。另外,业内领军企业也要迅速储备新的人才,帮助其迅速下沉一线养殖厂,以此加速新规的执行落实。
蛙来哒战略物资部总监牛文博
广东源信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天彪以澄海养区的污水处理现状为例,阐明通过污水处理,澄海的养殖片区自身环境得到“净化”,污水成片的处理很重要。福建咏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向荣分享了一个牛蛙和槟榔共存共养的绿色养殖模式,槟榔不仅可以吸收牛蛙尾水,尾水成本较低,他建议可以大力推广类似的绿色养殖模式。广东恒源饲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晓冰则认为,不能以工业角度来看农业尾水排放,农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生产增长速度与工业不具可比性,尾水处理新规应更适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广东源信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天彪
无独有偶,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伟也给出了一类绿色养殖模式的参考。“我在调研一线养殖户的过程中发现网箱养殖模式也是值得推广的,相信这是一种发展的新方向。”就小规模养殖户来说,网箱养殖有着占地少、成本低、饲养密度大、便于管理等养殖优点,能为牛蛙养殖带来更好的综合效益。同时他也呼吁,目前牛蛙行业非常缺少技术人员,如果想要在大规模养殖上发展,还是需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育,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牛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伟
在牛蛙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道路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应该更加凸显。中洋集团副总裁刘大勇呼吁,大饲料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影响力,集中力量组建牛蛙区域性大型聚集区,吸引小养殖户入驻,统一规范,统一管理,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统一进行尾水处理,这样的园区式管理能有效解决散户不受约束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向养殖户积极发动宣传,摒弃“吃饭就吃药”的旧养殖模式。不过高追求生长速度,通过控制合理密度和适量喂养才能避免病害,牛蛙养殖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珠海一品生物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明基也认为通过上游饲料厂牵头成立集中养殖区,能够破解行业环境痛点和无效内卷的现状,推进牛蛙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健全牛蛙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共享千亿级牛蛙产业蛋糕。
03
强化良种选育研发
为绿色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种质能决定牛蛙80%的品质,对牛蛙养殖后续抗病害等起到基础作用。目前在我国,牛蛙种质退化是个严重问题,需要从源头上关注,并投入科研力量进行种质培育。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海发认为当务之急要加大研发力度,在良种选育及繁育方面狠下功夫,并为牛蛙养户提供了养殖建议:养殖前期可以做好育苗、标粗,目的是节约饵料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提高蛙苗的成活率,增强对养殖水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可控高效的可观效果。到了后期成蛙养殖阶段,可以采取稻蛙、菜蛙立体种养模式,生态控制和降低成本并行不悖,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真正实现牛蛙增产增值,绿色高效发展的目标。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海发
可以说,现在的牛蛙产业格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前牛蛙产业发展依旧处于缺乏技术研究、缺乏人才储备、缺乏政策支持的初级阶段,衍生的诸多问题也在暂时困扰着每位牛蛙追梦人。但可以坚信的是,牛蛙未来的前景必将广阔,现在风浪越猛,未来获益越多。在行业标准化推进落地的过程中,谁能先解决环保和经济并行的问题,谁就能在发展的势头中搏得头彩,抢登发展鳌头。“认证是解决发展的标准,从牛蛙苗种、养殖、饲料投入等环节进行认证,解决生产端的问题,实现牛蛙产品溢价。”BAP国际认证中国市场拓展总监王信说。
BAP国际认证中国市场拓展总监王信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刘胜敏、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海发、厦门大学教授艾春香、南方农村报总经理张璐、农财宝典-大国渔业主编苏若晶、广东源信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天彪、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福建咏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向荣、广东恒源饲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晓冰、广东科绿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岳、厦门兴牧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龙伟、广东省星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锐、福建鹭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澎德、蛙来哒战略物资部总监牛文博、蛙小侠采购部负责人罗军、福建咏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波、广东澄莲饲料有限公司经理林晓生、海大集团牛蛙板块负责人麦伟鸿、国联水产集团采购总监许志远、正大水产产业链项目总监黄宗华、珠海一品生物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明基、BAP国际认证中国市场拓展总监王信等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与会人员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大门口合影。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文: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刘弋文;图: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 胡港涛。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水产人为“大国渔业”加油!
下一篇:最后一页